不锈钢表面化学着色法的分类和相应控制法
不锈钢知识化学着色法是一种常见的不锈钢板表面色彩形成工艺,其工艺原理是对不锈钢板表面进行着色处理后,生成一层无色透明但会对光干涉产生色彩反馈的氧化膜。工艺具体方法是把不锈钢材料浸在相应化学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来使不锈钢表面呈现出既定色彩。
不锈钢板着色工艺
不锈钢板表面化学着色方法有四种,即碱性着色法、硫化法、重铬酸盐氧化法与酸性着色法。
其中碱性着色法是将不锈钢工件置于含有氧化剂及还原剂的强喊性水溶液中进行着色。它的特点是在自然生长的氧化膜表面,再产生氧化膜(就是在着色前,无需除去不锈钢表面的氧化膜)、随着氧化膜的厚度增加,板子表面的颜色呈现先后顺序是黄色、黄褐色、蓝色和深藏青色。
硫化法是对不锈钢表面进行活化后,再将期浸入含有氢氧化钠与无机硫化物的溶液中,让不锈钢表面产生硫化反应,形成均匀黑色且装饰效果好的硫化物,不过这一方法的耐腐蚀性能较差,要再涂覆上罩光涂料。
重铬酸盐氧化法是把经活化后的不锈钢工作浸到高温熔化的重铬酸钠中,做浸渍强氧化。形成黑色氧化膜,不过这样一来不锈钢表面会失去金属光泽,色泽显示不均匀,不可用来做装饰方面的应用。
酸性着色法也是把经活化的不锈钢工作置入含有氧化剂的硫酸水溶液中做着色。这种工艺比较容易控制,着色膜的耐磨性比较高,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不锈钢着色的加工要求表明,它的不锈钢表面粗糙度比较低。除了在预处理时加强电解抛光外,还能够在着色时加入适量的光亮剂,能够显著降低不锈钢工件的表面粗糙度。
下面来讲下不锈钢化学着色法的两种控制方法,首先是时间控制法,这个方法把不锈钢浸在着色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后,就能够获得既定的颜色。比如温度在70℃时,着色15分钟能够获得蓝色,18分钟得到金黄色,20-22分钟得到紫色或绿色。此种方法无法取得重复颜色。这是由于着色溶液的温度稍微出现变化,控制就不会非常准确,并且化学着色液的化学组成因为水分蒸发也会出现变化,这两个因素都影响颜色的重现性。
第二种是电位控制着色法,是指把不锈钢工件与铂电极一起浸在着色液中,在不锈钢上连接电位记录仪,在铂电极上连上电位修正仪,然后将两者连上导线,因为不锈钢与铂电极电位不同,会形成电位差,随着不锈钢的着色过程化学反应,氧化膜的厚度会逐渐增长,电位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从而导致不锈钢板的表面出现颜色差异。